2003年ChatGPT火到出圈,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会用自然语言回应人们的提问,令人极度震惊和好奇。
提及人工智能,人们最为担心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替代人类,这种恐惧感甚至蔓延到虚构类文学作品乃至科幻电影中。
比如《流浪地球2》中的「数字生命」,电影一开场就对「数字生命」做了描述——「人的身体很脆弱,会受伤、会生病、会衰老、会死亡,但是数字化的人,理论上可以实现永生。」
坦白说,看到电影这段时,我的内心是抗拒的,因为所谓的「永生」只是一个「副本」而已。图恒宇(刘德华饰演)对着「丫丫」慷慨激昂地陈述着自己的伟大构想,称这会拯救人类,进而说服了「丫丫」,电影中响起象征胜利的背景音乐,暗示这种情节设定逻辑自洽、同样也说服了观众。
然而我内心依然是抗拒的,之所以一直用带有引号的「丫丫」,是因为图恒宇说服的「丫丫」只是一个副本而已,作为意识本体的丫丫早就随着那场车祸烟消云散了,数字生命「丫丫」并不是丫丫的延续,只是图恒宇一厢情愿的臆想而已,即使让「丫丫」做得事情再怎么高尚,都不是丫丫作为曾经真实人类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反驳,如果丫丫没有死,她也一定会同意父亲的请求——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有限而不可逆,人死了,TA的意识也就终结了,再也感受不到「我」的存在。
这个「我」的存在其实就是人类的第六感,一种存在于人类五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之外的感觉——本体感。
也许这样的阐述有些抽象,那就代入一下:假如你死了,科学家们复制了你的大脑,造了一个一模一样的「你」,其实那只是一个副本而已。理论上只要造出一个副本的「你」,也同样能复制出成千上万的「你」,你的副本。你能感受到吗?并不能,否则的话你早就因为你副本的五觉而浑身不适,因为假设每个副本都是你,都有本体感,每个副本挠挠鼻子,你都会感觉到,都会觉得痒。副本的「你」显然不是真正的你。
说到第六感,科幻作家们远不如武侠小说作家具有人文关怀。武侠小说中「灵魂出窍」、「神游方外」其实也类似于数字生命的构想,但武侠小说作家通常会给分身设定「本体感」,当分身受到攻击后,入定的肉身会有明显的痛感,这才是真正的生命延续。
但刘慈欣们可不这么认为,他们会立马跳出来反驳:为了延续人类的文明,做出伟大的事业,数字生命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吗?我不禁要问,难道你们以为的「高尚」「伟大」,就是你们制造生命副本来满足你们控制欲的理由吗?
如果为了延续人类创造的文明,不一定非要创造出一个跟某个人长得一模一样的「副本」,制造出一个录音机形状的机器,也一样能传递信息,不一定非要模拟某个人来说话,况且这个人是已经死去的人。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家长对着自己的孩子说,你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这是为你好。太令人窒息了!
也许有人又会认为小题大做,不就是个科幻小说嘛,何必这么认真呢?事实上,我们的人工智能如今正向着这样的方向发展:模仿人类的语言表达方式,越来越像人类,甚至试图制造出一个真实人类的副本,让这个副本给出人类想要的答案。
然后,其他人都在称赞,太像了,简直就跟那个人一模一样,我还能跟Ta交流,Ta获得了永生!
我依然很抗拒,「我」的意识跟这个人形机器人并没有什么关系,「我」的意识早就随着我生命的终结而消失,就像没有存在过一样。
其实,人工智能的发展上限取决于生命科学的发展,只有人类对自身不断探索,才能让人工智能的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人工智能的存在必须以肉身意识的存在为前提。
人类对生命本身的探索远远没有穷尽,从医学角度说,我们还没有攻克生老病死的太多难题。生命科学的发展是缓慢的,需要一代代人终其一生地步断努力,甚至努力了也未必会有结果。人类对自身尚有太多的疑问,造出的「副本」只是「照猫画虎」而已。
ChatGPT真的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分界线吗?我看未必,它也仅仅是在生命科学边界以内存在。
ps.一个ChatGPT就炸出了一群虚伪的互联网「大佬」,曾经信誓旦旦、热泪盈眶地投身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大佬,最近也将半死不活的摊子托付给了身边人,All in投入到类ChatGPT研发中。与其说这种人看到了更有益于人类的方向,不如说他们看到了自身的局限,生命科学的钱并不是那么好赚,类ChatGPT才是他们财富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