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宿舍兄弟们昨天晚上卧谈会争论不休的一个题目之一。我来发表一下我浅陋的看法。
在支不支教的问题上,兄弟们的意见基本保持了一致,矛头直指全鹏同学为代表的支教论。
前段时间教育部一位官员,据说还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官员,慷慨激昂的发表蹩脚的言论:毕业生要放下精英意识,投入到平凡的工作上去。
我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警觉起来,并且一下子认为他在自掌耳光,我如果当时在场的话会马上上前替他煽一耳光,可能这一耳光还不解恨,我还会补上两耳光(这两耳光当然还是概指)。我给他三耳光理由有三:
一、他口口声声道貌岸然令千万文科生忍气吞声地学习数学还美其名曰培养逻辑思维,而自己的数学却学得烂到一定程度;
二、他伤害了包括我的父母在内的广大老实巴交省吃简用供孩子读大学的父母们的感情;
三、我为中国政府整天揪腐败枪毙贪官却对这样直接败坏民族前途命运的机构的官员放任甚至重用而感到无奈更甚至愤怒!
让我们来看一段数字:2004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张保庆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培养一个本科生的完整成本一年至少要4到5万元。1.3万:2005年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理工科和文科人均培养费分别为每年约1.5万元和1.2万至1.3万元。
这就是说一个本科生4年最少花费2.8万,相当于一个贫困县农民35年的纯收入,这还是在不考虑农民自身的吃饭、穿衣、看病、养老等因素的情况下。
这只是在大学阶段,还不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一个大学生从出生到入学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为止,总共花费的成本是多少?这个数字我不愿说出,而且城市的学生还要比农村的学生高出许多。而那按位官员的说法,一个大学毕业生真的只是很单纯地甘心选择一份平凡的工作一个月那800块钱的薪水,甚至更少,极端的是有的大学毕业生会选择零薪就业——我们不说这是进入了低薪就业或者零薪就业的时代,单单是大学本科这四年的成本靠这杯水车薪在短短几年也不会收回的,更枉谈那些贫困地区的学生回老家找一份平凡的工作了,也许这个庞大的成本,一辈子也是收不回的!——连温饱的解决不了,可怜的老实巴交的父母省吃简用难道是指望我们去边远义务支教来释放自身那虚浮的光和热来的吗?!
我们先要解决温饱,然后才去谈理想。以前是读不起书,不能立杆见影的得到RMB,是所谓“读书无用论”;而如今是读了那么多书,名牌大学的学生毕业后还是和他的小学初中同学一样在街头操刀卖肉(陆步轩)回家串糖葫芦(武小锋)——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是知识贬值。
这些都不是学子踏上远去的列车临走时,两鬓斑白的双亲四年后所期望的。父母省吃简用含辛茹苦所指望的最起码的就是要我们的能够自我在经济上独立,可是不幸的是现在社会上又多少“啃老族”的存在?父母形销骨立伫立在残风中,难道就是期待着我们背负着一个永远也偿还不清的巨额成本吗?
套用余杰在《铁磨铁》中评价柔石的一句话:我们都是奴隶,我们的父母都是奴隶的父母,改变我们的命运就是改变我们父母的命运,为了这个坚定的信念,我们走向了六月,走向了高考。那时都是天之骄子,父母也委实兴奋了一阵子,认为是他们的骄傲 ;那四年后呢?
现在回到支教的问题上,退一步说,有人看好支教以后很好的待遇,不啻于军人转业——让我们想一想,支教三年多则五年,这几年的时间谁能说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生了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重新回到以前的环境,有谁还能很好的融合进去,恐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隔膜。这个代价太大!
许有人说我们缺少崇高的信念与美德,还是那句话,先要解决温饱,然后才去谈理想。我们都是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与期待,可是在现实面前我们不得不屈从自己的意志。如果政府能够降低教育成本或者替广大毕业生收回成本,我想,支教的人群一定会趋之若骛,大放自己青春的光和热。
又是一年毕业生就业和新生录取的时间,该是我们认真思考一下的时候了。